春季手術實時報道 | 巴教授的咨詢回復為患者帶來哪些啟發(fā)?
發(fā)布時間:2025-04-08 11:53:13 | 閱讀:次| 關鍵詞:巴教授的咨詢回復為患者帶來哪些啟發(fā)?
- [案例]腦膜瘤全切記錄 | 當腫瘤瘋狂“汲取”你的血液,造成神
- [案例]頻繁頭痛、視力下降,元兇竟是松果體區(qū)腫瘤
- [案例]得了這種膠質瘤,竟有望通過全切手術治愈!
- [案例]保守or手術?國際神經外科大咖揭秘松果體囊腫治療選擇
- [案例]60多歲王先生腦干海綿狀血管瘤術后2年隨訪情況
- [案例]腦干延髓-頸髓手術為什么風險大、難度高?INC巴特朗菲交
INC 春季實時報道
關注INC官方賬號,后續(xù)將帶來更多巴教授中國示范手術報道,敬請期待。
這個春天,在接受巴特朗菲教授的示范手術后,他們正在從病床上蘇醒,迎接屬于自己的春暖花開。幾天前,他們還是為疑難腦瘤而痛苦的患者,腦干、鞍區(qū)、功能區(qū)——有的已被腫瘤折磨十年之久;有的仍是孩子,卻不得不面臨再次復發(fā)的腫瘤;還有的因腫瘤深陷而無法說話、吃飯……
幸運的是,在巴教授此次中國行的成功手術后,他們全新的人生即將緩緩盛開——腦干延髓全切術后無需進ICU、術后1天下床走路、術后1周出院、術前癥狀明顯好轉……
越來越多的希望被看見、被傳播,也感染了更多的患者遠程甚至面對面咨詢巴教授,期望能夠得到這位國際大咖的手術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眾多已經咨詢巴教授的患者中,有這樣兩位患者的經歷也許能為我們帶來啟發(fā)。
一定要通過活檢明確病理,才能制定后續(xù)治療方案嗎?
在很多腦瘤患者的觀念里,必須要先通過活檢明確病理,才能制定后續(xù)的治療方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近期咨詢巴教授的患者中,就有一位田先生抱著這樣的想法找到了巴教授……
田先生偶然查出顱內占位性病變,在得到巴教授肯定的回復后,田先生仍然選擇先行活檢手術,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向。
如今,拿到活檢結果的田先生再一次找到巴教授,巴教授給出的回復卻在告訴我們:活檢不是必須!一次手術既能切除腫瘤,又能明確病理,何必非要再動一次刀呢?
巴教授遠程評估
巴教授:“在立體定向活檢中,有時候取到的組織樣本量是很少的,可能只會取到病灶的邊緣,而不是腫瘤的中心。因此有可能因為取材不足而導致結果不準確,所以我不會百分之百地依賴這個診斷結果。
尤其是當我們只有少量的活檢樣本時,要給出一個最終診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手術可以在不造成新的功能缺損的情況下進行切除。但是為了不損傷言語和運動功能,我們不會過于激進地切除,而是盡量保留功能。”
實際上,與田先生抱有相似想法的患者還有很多,他們認為手術前必須要明確病理,而明確診斷的途徑就是進行活檢。但是,對于多數腦瘤而言,手術本身就是優(yōu)選的治療方案,通過手術就可以達到切除、明確病理診斷的雙重目的。
對于這類患者而言,一次手術就能達到的目的,又何必要分兩次進行呢?更重要的是,在等待活檢結果的這段時間里,很有可能就錯失了合適的手術時機,無形中增加了手術的難度。
正如巴教授所解釋的那樣,活檢同樣存在一些局限性:取得病理組織有限,非開顱手術那樣可以取出大塊腫瘤組織,且有時也受限于深部組織定位的準確性,病理切片制作過程選材有限,尤其對于一些復查的病理診斷,活檢病理結果容易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結果。
巴教授:“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獲得整個腫瘤組織,比如取幾個不同位置的活檢樣本,標明取樣的位置,就可以根據所有樣本的結果判斷整個腫瘤的級別。但通過活檢我們只能取到一個位置,甚至不能百分之百確定樣本來自哪個地方,這就是問題所在。”
因此,獲取足夠材料的有效方法是進行開放性手術,不僅可以取得更多的病變組織,還可以切除腫瘤,解除腫瘤壓迫效應,為后續(xù)可能的放化療、良好預后奠定關鍵的基礎。
從建議放化療到建議手術,巴教授兩次評估為何給出不同回答?
由于手術后偏癱的可能性較大,醫(yī)生普遍建議姚女士進行放化療。然而,逐漸加重的癥狀不停折磨著姚女士,難道真的沒有手術機會嗎?于是,姚女士第一次找到巴教授進行咨詢。
巴教授:“綜合當前的信息,我認為目前沒有手術的指征,因為手術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術后極有可能導致左上肢、手部及面部的癱瘓,對患者總體病情改善無實質性幫助,患者首先接受聯(lián)合放化療會更為有益。”
從手術的獲益性出發(fā),巴教授進行評估優(yōu)先考慮的始終是患者的預后及生活質量,而非盲目提供手術。也正是如此,姚女士聽取了巴教授的建議,開始了長達幾月的放化療治療。然而,姚女士的腫瘤依然出現(xiàn)了進展,再次咨詢巴教授,她這一次得到的回答卻截然不同。
巴教授遠程評估
巴教授:”現(xiàn)在的情況與去年不同,因為現(xiàn)在的影像顯示完全不同,而在我第一次給出建議時并不是這樣。因此,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情況,支持手術的理由要遠多于反對手術的理由。但手術后輔助治療仍然是必要的。“
兩次評估,依據都是患者在不同病情發(fā)展階段的影像,盡管巴教授給出的回答不同,但其本質始終是為了患者的獲益。我們必須清楚,治療往往因人而異,對于一名神經外科醫(yī)生來說,治療方案的制定必須因人而異、因時而定,術前手術設計和術中操作應盡可能地保護重要結構不受損害,謹慎、細致、盡可能地保護正常的神經組織。
因此,在巴教授的手術理念中,手術應在不損傷關鍵結構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他的手術技術強調穩(wěn)、準、細。巴教授特別擅長在極其狹小、復雜的空間里游刃有余地進行操作。只有把風險降到最低、創(chuàng)傷降到最小,才能有更好的預后。
此次巴特朗菲教授中國行程的繼續(xù),將與更多國內優(yōu)秀神經外科專家團隊攜手,不斷突破神經外科手術的“禁區(qū)”。

- 所屬欄目:神外資訊
- 如想轉載“春季手術實時報道 | 巴教授的咨詢回復為患者帶來哪些啟發(fā)?”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shenwaizixun/5253.html
- 更新時間:2025-04-08 11: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