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巴特朗菲教授6月來華,招募腦瘤患者在華手術
繼2019年4月上旬INC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旗下組織國際神經外科顧問團(WANG)重要成員德國巴特朗菲教授在蘇州手術順利進行之后(新華社等官方媒體爭相報道),6月25日,這位深受國內患者所信賴愛戴、人稱“巴教授”的國際神經外科手術教授將再次來華學術交流,期間,他還將為國內有需要的腦腫瘤患者親自主刀實施國際盛名水平的腦瘤手術,這將為患者提供更順利、更高切除率的手術,也會提供更好的預后、更長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質量。
巴特朗菲教授現(xiàn)任國際神經外科聯(lián)合會(WFNS)教育委員會主席,是蜚聲海內外的,較為擅長顱內高難度位置的海綿狀血管瘤、松果體區(qū)腫瘤、脊髓腫瘤、垂體瘤、腦膜瘤等神經外科疾病的國際神經外科教授,對于顱底、腦干、丘腦、垂體、視神經等被稱為神經外科“手術禁區(qū)”的復雜位置也能輕車熟路地實施高切除率手術。
即日起,國內腦膠質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垂體瘤、腦海綿狀血管瘤、視神經膠質瘤、丘腦腫瘤、鞍區(qū)腫瘤、脊髓腫瘤、脊索瘤、松果體區(qū)腫瘤以及煙霧病、血管瘤患者及家屬都可報名咨詢,屆時將由巴特朗菲教授親自評估病情、指導治療,并為部分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開展手術。
國際教授國內手術患者招募詳情
手術時間:6月25日左右
招募對象:腦膠質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垂體瘤、腦海綿狀血管瘤、視神經膠質瘤、丘腦腫瘤、鞍區(qū)腫瘤、脊髓腫瘤、脊索瘤、松果體區(qū)腫瘤以及煙霧病、血管瘤等神經外科疾病患者,是腫瘤位置復雜、手術風險較大、難以切除干凈的患者。由于巴特朗菲教授在華時間較短,手術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報名方式:
1、 撥打電話4000-290-925咨詢報名
2、 掃描以下二維碼加微信咨詢報名

國內手術流程:
1、患者或其家屬聯(lián)絡INC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報名參與。簽署評估咨詢合同并繳納咨詢費。
2、患者或家屬提交給INC相關的病歷資料(包括影像報告、病歷本、治療記錄等)
3、INC醫(yī)學人士翻譯整理發(fā)送給巴特朗菲教授
4、巴特朗菲教授評估患者病情,明確其是否具有手術指征、是否可接受國內手術。
5. 繳納國際醫(yī)療協(xié)調服務費。
5、INC工作人員協(xié)調安排手術醫(yī)院病床、手術時間、相關人員、器械等事宜。
6、患者及家屬按照既定的時間入院、手術即可。
國內手術費用:出國治療費用的一半或以下
腦腫瘤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很多部位更是堪稱神經外科的“手術禁區(qū)”。以往想接受國際教授的親自手術只能遠赴海外,而且花費不菲,動輒上百萬人民幣。而此次國際神經外科教授巴特朗菲教授來華手術,整體費用將降到出國治療費用的一半以下,對于想不出國門就想實現(xiàn)順利高切除率的患者來說實屬機會難得。
德國,國際盛名
國際巨匠手術教授巴特朗菲教授

Helmut Bertalanffy教授(德國)
公認的國際腦干腫瘤巨擘
國際享譽盛名的神經外科教授
較為擅長顱底、腦干、丘腦、垂體等復雜位置手術的國際專家
榮譽任職:
? 國際神經外科聯(lián)合會(WFNS)教育委員會現(xiàn)任主席
? 德國漢諾威國際神經外科研究所(INI)血液神經外科中心主任
? 國際神經外科聯(lián)合會(WFNS)提名委員會前任主席
? 歐洲神經外科雜志Neurosurgical Review主編,2004-2016年
? 美國神經外科學院通訊會員
? 國際神經外科學院創(chuàng)始會員
? 美國神經外科醫(yī)師協(xié)會(AANS)國際咨詢委員會成員
擅長領域:
? 大腦半球病變(顱底腫瘤、腦膜瘤、聽神經瘤、脊索瘤、垂體腺瘤、表皮樣囊腫、顱咽管瘤、下丘腦神經膠質瘤、海綿狀血管瘤、膠體囊腫);
? 腦干病變(神經膠質瘤、室管膜瘤和血管母細胞瘤);
? 腦血管疾病(腦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
? 腦內深層區(qū)膠質瘤(島葉、丘腦、基底神經節(jié)、海馬區(qū)域);
? 顱頸交界處的病變(顱內旁路血管搭橋術、側腦室和三腦室腫瘤切除術、松果體區(qū)和四腦室的腫瘤切除術、神經吻合術);
? 椎管內腫瘤切除術(神經鞘瘤,室管膜瘤,膠質瘤,海綿狀血管瘤,血管母細胞瘤,表皮樣囊腫和脂肪瘤)
針對每位患者獨特的解剖學條件,巴特朗菲教授會根據(jù)他們的實際情況制訂手術方案和干預措施,以實施高質量的顯微手術。目前,巴特朗菲教授已為無數(shù)的腦干、脊髓內和其它復雜位置的膠質瘤患者成功地施行90%甚至以上切除率的腫瘤切除術。巴特朗菲教授每年的手術量都在400臺以上,而且都是高難度的手術。
學術成就:

巴特朗菲教授在INC組織的2018國際神經外科顧問團年度峰會上演講
憑借其在國際神經外科及顱底神經外科的突出貢獻和崇高的地位以及出神入化的手術技巧,巴特朗菲教授經常應邀出席400多場國際各地的學術會議或在神經外科大會作為特邀發(fā)言人,對國際神經外科學科做出貢獻,特別是顱底外科和顯微外科血管病變的腦和脊髓治療。
部分論文著作:
巴特朗菲教授擔任《神經外科評論》(Neurosurgical Review)主編達12年之久,同時他也是一些國際神經外科雜志的評論家。他以作者或合著者身份在學術雜志以及50多本書上發(fā)表了180多篇文章,他發(fā)表的大多數(shù)文章可以在Pubmed上找到。

由巴特朗菲教授主編的《神經外科評論》將期刊的專題性與專著的深入解剖相結合,每期圍繞神經外科領域的一個主題展開疾病診治和手術方法等的探討,成為國內外神經外科醫(yī)生的讀物
巴特朗菲教授4月在華手術
部分患者案例集錦

術前情況:5歲患兒延髓-頸3大小約3*2.7*7.5cm的巨大囊實性占位造成幕上梗阻性腦積水,對延髓和頸髓受壓變扁,患兒嗜睡,右側肢體無力,跛行,進食嘔吐。
術后情況:術后即刻患兒右側肢體活動度、肌力較術前明顯好轉。術后ICU留觀24小時,生命體征平穩(wěn),轉入普通病房。術后一周,飲食由流食轉為常規(guī)飲食,精神狀態(tài)良好,右側肢體肌力進一步恢復,較左側無明顯差異。無手術并發(fā)癥出現(xiàn)。

術前情況:4歲患兒外傷后查MRI發(fā)現(xiàn):延髓背側偏左腫瘤,患兒無明顯陽性體征,經多方咨詢:為防止腫瘤繼續(xù)增大,造成不可逆的感覺和運動功能損傷,建議手術切除。
術后情況:術后影像對比腫瘤切除達到95%以上。術后ICU留觀24小時,生命體征平穩(wěn),轉入普通病房,無術后并發(fā)癥。

術前情況:患兒出生后不久發(fā)現(xiàn)右側枕部和右側頸椎旁神經纖維瘤,逐年緩慢增大,腫瘤包繞頸動脈和椎神經根。手術難度大,存在較大出血和神經損傷風險。
術后情況:藍色標記部位為原先腫瘤所在位置,現(xiàn)在完全看不到一點腫瘤組織,巨大腫瘤被完全切除,椎間隙以及包繞血管和神經的腫瘤都被清楚干凈。解除了腫瘤對周圍神經和血管壓迫。組織關系回歸正常,左右側對比一致 。
國內主流媒體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