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國際教授專訪——對話國際神外內鏡+顯微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教授福洛里希教授
發(fā)布時間:2023-11-14 11:51:28 | 閱讀:次| 關鍵詞:世界神外內鏡+顯微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大咖福洛里希教授
- [案例]生長迅速、切不干凈、總是復發(fā),INC國際大咖一次手術全
- [案例]腦干延髓-頸髓手術為什么風險大、難度高?INC巴特朗菲交
- [案例]斜坡脊索瘤是絕癥嗎?年輕女孩少見惡性腦瘤,INC國際教
- [案例]INC國際巴教授——10月天壇醫(yī)院交流手術!
- [案例]5歲女孩腦干延髓較大腫瘤國內手術成功案例
- [案例]毫厘級“生命博弈”,INC巴教授又完成1臺腦干延髓示范手
國際神外顯微鏡+內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教授
-國際神經外科年輕一代杰出的教授
-神經內鏡及顱底手術的國際教授
-神經內鏡“筷子手法”
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是國際神經外科內鏡手術專家,他對于脊索瘤、腦膜瘤、垂體瘤、顱咽管瘤等都有大量的臨床治療經驗,提出了克服脊索瘤的顱底基礎方法、鼻內鏡和下鼻甲聯(lián)合皮瓣修復擴大鼻內入路后大面積顱底缺損的手術方法。
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擅長使用顯微鏡+神經內鏡聯(lián)合手術。神經內鏡輔助顯微鏡,將兩種神外手術中重要工具聯(lián)合使用,能夠較大水平切除順利切除腫瘤。
INC法國Froelich教授2023年來華專訪
2023年5月,國際神經外科專家、國際神經外科聯(lián)合會(WFNS)顱底手術委員會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受邀來華學術交流,開展了豐富的中外神經外科交流活動。5月來華學術交流期間,為讓國內顱底腫瘤,是脊索瘤和顱底腦膜瘤患者更多地了解這位國際顱底手術教授、顯微鏡、內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教授——Sebastien Froelich教授,INC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就相關問題對Froelich教授及其手術團隊進行了專訪。
2023年Froelich教授面對面專訪
1、您什么時候對顱底手術產生興趣的?
Froelich教授:我一開始萌生做顱底手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住院醫(yī)師期間,我當時有機會在擁有眾多神經外科專家的部門工作,像Vinko V.Dolenc這樣的神經外科教授,一些年輕的醫(yī)生對他的手術技術無不驚嘆,我也夢想著成為和他一樣的神經外科醫(yī)生。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原因,但我也因此不斷前行。
2、顱底手術有何特別之處?為什么這么難?
Froelich教授:顱底手術就是把大腦深部和下方的一些病灶暴露和取出,這些病灶是很難暴露的。而在手術中我們不想讓大腦受到牽引,大腦需受到保護,所以需要找到其他方法到達這些區(qū)域,在術中我們需要穿過部分面部,穿過部分巖骨,這是一個較其復雜的位置,遍布了需要保護的神經和血管,所以需在這些關鍵結構之間找到一條微小的路徑到達病灶位置,所以手術經常在狹窄的通道內操作,需要移動這些結構以保持其完整性,而較困難的部分是在不觸及大腦或不傷害大腦的情況下取出這個病灶。
顱底示意圖
3、您和您的團隊發(fā)明了“筷子技術”,能解釋一下它是什么以及它的優(yōu)點嗎?
Froelich教授:“筷子技術”確實致力于盡可能微創(chuàng),目標是在不接觸鼻內部結構的情況下穿過鼻腔。傳統(tǒng)的技術是需要兩名手術醫(yī)生,也就是四只手操作。一名手術醫(yī)生拿著內窺鏡,另一名手術醫(yī)生用兩只手操作。如果這樣做,則需要空間以避免儀器和內窺鏡之間的器械“打架”,而內窺鏡是堅硬的。主刀醫(yī)生會跟著拿著內窺鏡的手術醫(yī)生去移動,但器械“打架”仍然無法避免。為了避免器械“打架”,就需要在鼻腔內創(chuàng)造更多空間,通常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切除部分正常組織。現(xiàn)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和我的團隊發(fā)明了“筷子技術”,可以讓術者同時操作“內鏡、吸引器、三個器械”,做到“人鏡合一”,術者可以控制。還可以將內窺鏡的靠近儀器的,這可以在執(zhí)行關鍵步驟或細致的剝離時提供相當高的精度。
圖示為筷子技術,A圖表示筷子夾在拇指和手指之間。B圖表示內窺鏡和抽吸(或其他器械)可以類似地保持在外科醫(yī)生的非主導手中。
旋轉軸與抽吸的遠端角度結合可以將小手指運動轉換成暴露深度中的360度范圍。
圖:筷子技術示意
所以“筷子技術”的目的是保護解剖結構,保護鼻內部的結構。我們知道,如果切除正常的結構就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術后并發(fā)癥,并且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使用放療,這種病況會更嚴重。例如,脊索瘤經常使用放射治療,而放療會使相關并發(fā)癥變得更嚴重并持續(xù)更長時間。因此,“筷子技術”的目標是減少手術入路的侵襲性。
4、您經常在手術中將顯微鏡和內窺鏡結合使用,這種方法對患者有什么好處?什么樣的案例適合采用這種方式?
Froelich教授:在顱底手術中,我想說多數(shù)病例都適合這種方法。正如我一開始所說的,顱底手術的目標是到達顱底深的區(qū)域。為此,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可以創(chuàng)建一個大的手術通道,但是這些大的手術通道對患者來說并無益處,因為暴露了更多的結構,使之面臨風險。另外的方法就是嘗試縮小入路通道的范圍,但為了在內部仍然擁有良好的視野,內窺鏡便是增強手術視野一大利器。所以在我所做的多數(shù)手術病例中,手術一開始就準備好了內窺鏡,可以用來觀察拐角處,那些開顱手術中不能直接暴露的結構。
因此對顱底手術來說,"雙鏡聯(lián)合"是組合。在很深的區(qū)域操作時,內窺鏡是顱底手術中必備的工具。內窺鏡的用途是讓深部的結構可視化并且進行操作,并且操作過程中不會損害從手術入口到病灶之間的解剖結構,所以需要使用內窺鏡。
Froelich教授在為一名脊索瘤患者手術時,使用到了顯微鏡和神經內鏡兩種工具
5、在上次采訪中,我們談論了脊索瘤治療和研究的進展。您能否簡要解釋一下脊索瘤為何如此少見且治療如此復雜?
Froelich教授:脊索瘤是一種較其少見的病種,所以大多數(shù)醫(yī)生對脊索瘤沒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在職業(yè)生涯中不會遇到脊索瘤患者。因此,準確及時的診斷和找到合適的醫(yī)生都困難,也正是因為這樣,在確診和將患者送往了解脊索瘤的團隊或人員之間通常會存在延遲。
脊索瘤確實是復雜的顱底病變,大多數(shù)脊索瘤位于斜坡,或者位于顱頸交界處,所以它實際上處于顱底的中央位置,術中很難到達。主要的預后因素之一是,如果你想給患者較好的機會,需要盡可能完全切除病變。理想情況下,我們應該在不進入腫瘤內部的情況下進行整塊切除,但在顱底手術中我們不能這樣做,可以進行分塊切除,而且需嘗試實現(xiàn)全切,這在顱底手術中是很困難的。
圖:顱底及顱頸交界脊索瘤
6、您多年來一直從事脊索瘤和腦膜瘤的治療研究,自您開始研究以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您的研究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和進展?
Froelich教授:對于脊索瘤,有很多關于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和了解方面的進展。在過去的10-15年里,我們的主要發(fā)現(xiàn)是,沒有單一類型的脊索瘤,全部的脊索瘤在特定的患者中的表現(xiàn)都是不同的。我們現(xiàn)在在法國有多種生物標記物來識別我們將來要面對的脊索瘤,并且已經開始應用,根據特定患者調整治療方案的性。我們需要找到治療復發(fā)脊索瘤的方法,脊索瘤對化療反應不佳,所以需找到治療她的新靶點、新方法,這樣可以使脊索瘤通過手術和放療治愈,然而直到現(xiàn)在我們沒有太多選擇。但是有很多研究正在進行,我們正在這個領域做一些研究,試圖為這些患者找到一些新的治療方法。
對于腦膜瘤,這也是我們的研究領域之一。我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女性患者出于多種原因使用的黃體酮治療與腦膜瘤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有時只需停止該藥物就不需要手術,因為該藥物促進某些腦膜瘤的生長,也有可能加速復發(fā)。
7、中國每年約有300-400名新診斷脊索瘤患者,您會這些患者如何治療?
Froelich教授:我認為對于脊索瘤來說,重要的是接受一個團隊的治療,接受對這些腫瘤有治療經驗的神經外科醫(yī)生的手術治療。在法國,多數(shù)脊索瘤患者都在我們的(脊索瘤)研究所、科室接受治療,同時我們也接受一些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患者,所以我們有大量的患者群體,這給我們提供很多經驗。當看到一個特定的患者時,我們就會明白他的情況,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所以我認為我們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機會,更好的治療方案,因為我們有這種經驗,對這種疾病有深入的了解。
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內鏡解剖授課中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我認為建設一些的治療中心才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那里聚集全部的脊索瘤患者和具有大量治療脊索瘤經驗的神經外科醫(yī)生團隊。放療也是如此,因為脊索瘤所需的放療技術比較不同,那是一類耐輻射腫瘤,需要高劑量的放療,所以治療也比其他病變(例如腦膜瘤)更困難。而對于反復復發(fā)的脊索瘤患者,更應該由的團隊治療。因為這些患者可能需要一些分子學分析來了解這個腫瘤,找到一些靶點,并提供一些個性化的治療。
8、我們有一些患者有長期且復雜的脊索瘤或顱底腦膜瘤病史,多年來他們經常接受多次手術、放療和化療,您對這些患者的長期治療有何建議?
Froelich教授:在面對已經手術或者已經放療的病人時,情況肯定是困難的。而我的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治療這樣的病人,那些之前在其他機構接受過手術或手術+放療的患者,他們來尋求我們治療時,我們需處理這種情況和以往的治療所導致的問題。例如,當我們面對帶有瘢痕組織的解剖結構,穿過鼻子時閉合更困難,這都更復雜,風險也更大。所以對于那些以前做過手術的患者,他們確實需要尋求對這種復雜病例情況有豐富手術經驗的外科醫(yī)生治療。放療也一樣,如果以前做過放療,患者需等一段時間才可以再次放療,因為在特定時間內不能反復放療。所以手術有時候是的選擇,然而正如我剛剛所言這種手術并不簡單。主刀醫(yī)生需要切除腫瘤為患者爭取進一步接受放療的時間,因此這種復雜的情況真的需要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yī)生。

- 所屬欄目:學術活動
- 如想轉載“INC國際教授專訪——對話國際神外內鏡+顯微鏡“雙鏡聯(lián)合”手術教授福洛里希教授”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xueshuhuodong/3513.html
- 更新時間:2023-11-14 11: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