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醫(yī)妙手】INC國際福教授脊索瘤案例十一|33歲,斜坡脊索瘤,術后五年無復發(fā)
發(fā)布時間:2024-12-05 15:14:43 | 閱讀:次| 關鍵詞:INC國際福教授脊索瘤案例斜坡脊索瘤術后五年無復發(fā)
- [案例]良性垂體瘤導致失明,術后一年竟復發(fā)!該再次手術嗎?
- [案例]這種腦瘤竟讓8歲男孩“穿越時空”,20天快速長高是福是
- [案例]腦中的迷宮:解密腦動靜脈畸形
- [案例]腦內血流搭上“直通車”該怎么辦?Lawton教授7步拿下胼胝
- [案例]壓迫垂體的侵襲性顱咽管瘤,國際神外大咖一次手術如何
- [案例]巴特朗菲教授遠程咨詢,帶來哪些啟發(fā)?
脊索瘤是一種起源于脊索殘余細胞的罕見腫瘤。脊索是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一種結構,脊索細胞通常會隨著胚胎的成長而逐漸消失。但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這些細胞可能會殘留下來,從而演變成脊索瘤。
斜坡脊索瘤主要發(fā)生在顱底斜坡區(qū)域。該區(qū)域位于顱骨底部與脊柱之間。由于斜坡區(qū)域空間狹小,斜坡脊索瘤的增長容易對鄰近的神經和血管造成壓迫,進而引發(fā)多種癥狀,包括頭痛、視力模糊、聽力減退以及面部感覺麻木等。
斜坡脊索瘤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以及化療等。然而,鑒于腫瘤所在位置的特殊性和治療過程的復雜性,手術切除往往十分具有挑戰(zhàn),并且伴隨著較高的風險。早期的治療方案對于患者的后續(xù)的治療選擇和生活質量有著顯著影響,因此,在開始治療時,患者應盡可能尋求在該領域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yī)生,以獲得較優(yōu)的療效。
本文將分享INC國際神經外科醫(yī)生集團旗下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WANG)成員、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顱底手術委員會前主席Sebastien Froelich教授(塞巴斯蒂安·福洛里希,“福教授”)的一例斜坡脊索瘤手術案例。
病情回顧
這是一位33歲的男性,在正式確診之前,他已經忍受了多種神經系統(tǒng)相關的癥狀。這些癥狀對他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的同時,也逐漸侵蝕了他的身體健康。
他遭受了間歇性的頭痛,這種疼痛如影隨形,時而是尖銳的刺痛,時而是模糊的鈍痛,始終伴隨著他。除此之外,他的面部也逐漸開始麻木,即使是在進行簡單的日常活動時,比如進食或聊天,他也變得異常費力。與此同時,聽力的減退也成為了他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之一,有時候甚至難以聽清他人以正常音量所說的話語,這種變化讓他感到孤獨與不安,與外界產生了一種隔閡。
這些癥狀并不具有特異性,換而言之,它們可能多種不同的疾病導致。總之,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癥狀不斷惡化,變得愈發(fā)顯著,無法再被忽視。因此,該患者最終決定來到醫(yī)院明確病因并尋求治療方法。
在法國巴黎Lariboisiere大學醫(yī)院,他經歷了一系列影像學檢查和全面的臨床評估。不幸的是,磁共振成像(MRI)結果揭示了他的腦部有一位于斜坡區(qū)域的腫瘤,其特征與脊索瘤相符,因此,他被確診為患有斜坡脊索瘤。
術前(紅色箭頭指示):在A、B兩幅影像圖中,可見位于右側海綿竇中央的脊索瘤病變。該病變主要集中于右側海綿竇部位,并擴展至翼骨,同時毗鄰右側的卵圓孔。
手術流程
由于患者對于開顱手術有所顧慮,福教授為該患者的治療方案是神經內鏡下單鼻孔蝶竇入路手術。
1. 術前須進行鼻腔和口腔的清潔和消毒處理,常規(guī)內分泌激素水平檢驗結果及視野、視力檢查:完成蝶竇冠狀位CT薄層掃描及增強MRI檢查,指導手術入路的選擇,以免術中操作時由于解剖結構辨認不清,造成重要結構的損傷。
2. 通過選擇中鼻甲和鼻中隔之間做為手術通道,向蝶篩隱窩的方向塞入0.01%腎上腺素棉片來擴張手術通道,從蝶竇開口內上緣沿蝶竇前壁和鼻中隔后部,切開鼻黏膜,從鼻腔黏膜和蝶竇黏膜的連接部剪開,將黏膜翻向下方,顯露蝶竇前壁和骨性鼻中隔,顯露犁骨,在兩側蝶竇開口間用磨鉆磨除蝶竇前壁骨質和骨性鼻中隔后部,開放蝶竇腔,除去部分蝶竇黏膜和蝶竇間隔后,即顯露鞍底。
3. 在顯露鞍底后,確定中線。將覆蓋在鞍底的黏膜輕輕推向旁邊,用磨鉆打開鞍底,細針穿刺確認無出血或腦脊液后雙極電凝燒灼硬膜進行“十”字切開,進入鞍區(qū),仔細辨認正常垂體和殘余腫瘤,在0°、30°內鏡下用取瘤鉗、刮匙及不同角度彎頭吸引管分塊切除殘留的鞍內腫瘤,尤其是鞍旁、鞍上區(qū)殘余腫瘤,副腎鹽水棉片瘤腔止血,最后瘤腔用止血棉或明膠海綿填塞。
4. 如果無腦脊液漏,則鞍底可不修補,如果鞍隔已破,腦脊液漏比較明顯,則盡快修補鞍底。將雙側推開的鼻黏膜復位,有出血或有出血傾向時可用膨脹海綿或碘仿紗條壓迫止血,一般行上、中鼻道填塞,下鼻道可不填塞,仍可保持鼻腔通氣,鼻腔無明顯出血時也可以不填塞鼻腔。
手術的切除效果顯著,患者自術后已健康地度過了5年時光,并且在定期復查中未觀察到脊索瘤的復發(fā)或任何生長跡象。
術后(藍色箭頭標注):C圖展示了矢狀位視角,未見腫瘤殘留。D、E、F三圖分別從軸位、冠狀位角度展現了脊索瘤已被大部分切除。
案例分析
1、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的適應證
(1)鞍區(qū)周圍絕大多數病變(腫瘤及非腫瘤),如鞍結節(jié)腦膜瘤、顱咽管瘤、脊索瘤、顱頸交界處占位病變等。Das等將經鼻蝶手術擴展到前顱底、蝶鞍上及鞍旁、斜坡、海綿竇等區(qū)域,完成了顱咽管瘤、鞍結節(jié)腦膜瘤、脊索瘤等切除。Jho等發(fā)現利用內鏡經鼻蝶入路與顯微鏡切除脊索瘤等相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減少。
(2)某些復發(fā)腫瘤,如復發(fā)顱咽管瘤等。在患者經歷經顱手術后,相對容易接受內鏡切除。Alahmadi等在研究中發(fā)現利用經鼻蝶入路切除復發(fā)垂體腺瘤,全切率達到73%,遠高于顯微鏡下全切率。
(3)術后發(fā)現有腦脊液漏的患者,內鏡下更容易發(fā)現腦脊液漏口所在,從而精確地進行腦脊液漏修補術。
(4)特殊年齡段患者,如嬰幼兒及老年患者,由于內鏡手術微創(chuàng)的優(yōu)勢,患者術后恢復快,出現頭痛、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的幾率較小。
2、神經內鏡相較顯微鏡的優(yōu)勢
(1)神經內鏡較常規(guī)顯微手術可提供更廣闊的手術視野。在深部術野,伴隨其照明系統(tǒng)不會出現光線衰弱,可保證術者在較好的照明狀態(tài)下完成精細操作,特別是在腦脊液漏修補術中定位漏口。
(2)內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的優(yōu)勢,對于曾經歷過顯微鏡下手術的患者更容易接受。
(3)對于巨大腫瘤患者,由于二次手術操作難度減低,可以將手術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提高了腫瘤全切率。
(4)由于經鼻蝶入路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術中不需要再依賴于熒光定位技術,避免了對患者本身和醫(yī)護人員的輻射損傷。
(5)神經內鏡手術較傳統(tǒng)顯微鏡手術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將術中并發(fā)癥可能降到最低,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參考資料:郝文文, 彭玉平. 神經內鏡下經鼻蝶手術入路的研究進展 [J] . 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 2016. 15(6) : 639-643.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06.020.

- 所屬欄目:脊索瘤
- 如想轉載“【福醫(yī)妙手】INC國際福教授脊索瘤案例十一|33歲,斜坡脊索瘤,術后五年無復發(fā)”請務必注明來源和鏈接。
- 網址:http://www.zb7199.com/jisuoliu/4681.html
- 更新時間:2024-12-05 15:03:43